
要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坚持眼睛向下,面向基层,把力量和资源向基层倾斜投放,把广大职工凝聚在党的周围。
习近平
网站群
微信矩阵
在钢铁生产的繁忙现场,每一处细节都关乎整体运行的稳定与安全。3号转炉的氧枪刮渣器气源金属软管,长期以来暴露在高温、多尘的恶劣环境中,尤其令人担忧的是,氧枪作业时掉落的炽热钢渣极易砸中气源软管,造成损坏,不仅导致频繁的停机维修,更存在安全隐患。这一看似细微的问题,实则牵动着整个生产链的稳定——一旦气源管受损,刮渣器无法正常工作,将直接影响氧枪的清洁与工作效率,甚至引发更严重的设备连锁故障。
2025年9月5日,炼钢事业部转炉点检作业区机械点检员赵志强师傅在日常巡检中敏锐地注意到,气源软管表面已有多次灼伤和压痕,尽管尚未彻底破裂,但已显疲态。他立即上报,并强调:“这不是小问题,钢渣坠落随机性强,冲击力大,金属软管缺乏防护,就像人没穿盔甲上战场。” 随着团队深入评估,大家一致认为,必须采取防护措施,预期很明确:加装防护板,完全覆盖气源管,隔绝钢渣直接撞击,从而杜绝砸坏现象,保障设备连续稳定运行。
攻坚战就此打响。第一步是现场精准测量。资深机械设备点检员赵志强带队,使用激光测距仪和传统卷尺双重校验,细致记录了气源管的走向、直径、与周边设备的距离,以及可能受溅射影响的区域。每一个数据都被反复核对,确保防护板设计既能全面覆盖,又不干扰其他部件运作。测量中发现,管线路经略有弯曲,且空间狭小,这要求防护结构必须定制化,既要坚固,又需灵活。紧接着是下料制作阶段。根据测量数据,团队决定采用槽钢作为支撑骨架,搭配钢板覆盖。材料车间内,火花四溅,三根槽钢支撑和两块钢板被精准切割成型。槽钢选材厚实,承重力强;钢板则采用耐高温、抗冲击的合金材质,表面进行防锈处理,以延长使用寿命。每一件材料都经过质量预检,确保无裂纹、无变形,从源头上杜绝“二次问题”。第三步是焊接与安装。在现场高温和嘈杂的环境中,焊工刘政师傅精心操作:先将槽钢支撑焊接在气源管两侧的稳固基座上,形成牢固的框架;随后,将两块钢板覆盖于槽钢上方,采用满焊工艺,确保钢板完全密封,无缝隙遗漏。过程中,团队严格遵守安全规程,佩戴防护装备,汗水浸湿了衣背,但操作一丝不苟——他们知道,一个小小的焊接瑕疵,就可能让整个防护功亏一篑。
改造完成后,验证效果立竿见影。在后续的密集生产中,多次模拟钢渣坠落测试,防护板稳稳接住冲击,气源管毫发无伤。设备运行数据显示,刮渣器故障率降为零,年预计节约费用7.8万元,更避免了因停机导致的生产损失。点检员赵志强笑着说:“现在它就像穿了盔甲,再也不用提心吊胆了。”
这场小小的改造,不仅解决了具体问题,更体现了“预防为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它提醒着人们:在生产一线,每一个细节都值得守护,每一次创新都在为稳定运行筑基。未来,团队计划将此类防护措施推广至其他炉区,让安全与效率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