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坚持眼睛向下,面向基层,把力量和资源向基层倾斜投放,把广大职工凝聚在党的周围。

习近平

当前位置:首页重点活动
大孝至爱二十年 家国情怀写春秋——河北省道德模范张志旺
来源: 冀州区总工会         2020-08-12

张志旺,男,1972年3月20日出生,衡水市冀州区码头李镇王明庄村村民,1989年3月至1995年12月在84802部队服役,中共党员,现任冀州区士心职业培训学校校长。张志旺先后荣获中国好人、河北省第七届道德模范、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十大诚信之星等荣誉称号等殊荣。

为照顾母亲毅然退伍回乡创业

张志旺,兄弟四个当中,他排行老末。1989年3月,自幼热爱军营的他,终于圆了“军人梦”,成为一名部队特种兵。在部队的“大熔炉”里,张志旺不怕苦、不怕累,一面苦学保家卫国本领,一面努力提升思想觉悟,曾多次荣获“优秀士兵”“优秀班长”荣誉称号,并多次获得连队和团部的嘉奖。七年的军旅生活,不仅磨炼了张志旺不屈不挠的意志,更培养了他的公益责任心,为他的人生路播撒下了正能量的“爱心种子”。

当时,张志旺一个月的津贴是二十块零五毛 ,他一分也舍不得多花,每个月去邮局给母亲寄20块钱,除去2毛钱的邮资,自己留下3毛钱。张志旺所在的部队在甘肃的大山里,营房离镇上的邮局有100多里的路程,但是为了省钱,也是为了锻炼,他从来不坐车,都是跑着去,跑着回来,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归队,一刻也不敢休息。张志旺当了七年兵,也往家里寄了七年钱,从部队到邮局的路上,每个月都能看到一个结实的身影来回奔跑,这里印满了他匆忙的脚印,也见证了他对父母的牵挂和依恋。

1995年初,张志旺父亲病逝的噩耗传来。他拿着电报,脑袋轰的一声,瞬间一阵眩晕:自己不孝,竟没能送父亲最后一程。为了让母亲不再孤单,当年年底,他放弃了有可能提干的机会,毅然退伍返乡。父亲已经走了,他所能做的就是陪伴母亲安享晚年。他说:“我不能第二次品尝‘子欲孝而亲不在’的痛苦了。”退役后,张志旺白手起家,利用自己的特长创办了冀州区士心职业培训学校,为银行、企业培养专门保安人才。经过几年的勤奋打拼,他的事业逐步发展壮大,并在石家庄成立了保安公司,同时拓展到农民培训领域。目前,他创办的士心学校被确定为“省阳光工程培训基地”。用他自己话说就是,用自己的双手改变了家里的境遇,让老母亲过上好日子。

点滴“小事”彰显孝母“大爱”

从1998年开始的,张志旺的母亲患上了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脑梗塞、高血压等多种疾病,病症的后遗症使她生活不能自理。张志旺兄弟四人,二哥身体也不好,另外两个哥哥在外地工作,照顾母亲的重担就落在了他的肩上。由于他常年照顾母亲,打理自己的生意,而忽视了与妻子的交流沟通,以至于两人最终离了婚,他自己带着两个年幼的儿子生活。母亲的病情总是时不时的反复,扔在家里没人照顾不行,张志旺只好带着母亲去工作。每天上班,他带好吃的用的,把母亲背到车上,放在副驾驶位置,系好安全带,带着她一起去。开始是在冀州城区,后来又去石家庄。有时候出差路远,母亲坐车累了就发脾气,他就一边开车,一边给母亲讲笑话。带母亲出门,最大的问题就是吃饭和大小便。母亲因为饮食不规律,经常便秘,张志旺就用手一点一点地帮她抠出来,每次都累出一头汗。

为了更好地照顾母亲,张志旺给母亲找了个保姆。虽然家里有了保姆,但他还是时刻挂念着母亲,不是有特殊情况他一准会从石家庄赶回家来,因为有时候母亲闹起来保姆也弄不了,只有见到张志旺才能平静下来。有一次,他在石家庄开会,会后几个许久不见的老朋友相约一起吃饭,但张志旺还是婉言推掉了。他风尘仆仆地驱车赶回冀州,给老母亲熬了一碗热粥。这十八年来,张志旺开车在石家庄至冀州这条公路上跑了多少次已是不计其数了,连续十几天每天来回跑是常事儿。他说:“对我来说,石家庄冀州之间来回跑,就跟南屋到北屋串门一样,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张志旺有两部手机,一部是工作电话,一部便是母亲的专线。休息的时候,他有时会把工作电话关机,但是母亲的专线,他一直是24小时开着,生怕母亲有事儿找不到他。

2014年的冬天,张志旺母亲的专线手机响了,老人突然哮喘发作,病发很厉害。张志旺赶紧开车回家,把母亲送到了衡水哈励逊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那天,重症监护室外供家属陪护的床位满了,没地方住,为了能在第一时间跟医生沟通,了解母亲病情,张志旺就在车里睡了三天三夜。零下十几度的地下车库里,车窗玻璃上结了一层薄冰,张志旺一个人蜷缩在车里,焦急地等待着母亲的消息,实在撑不下去了,就闭着眼打个盹儿,醒了以后赶紧摸出手机看看,是不是错过了医生的电话。就这样,时间一天天过去,医生一次次下达病危通知,但张志旺从来没有放弃对母亲的治疗。“不管怎样,只要有一线希望我就得坚持下去。”20天过去了,母亲奇迹般出院了,而在重症监护室外一直守护的张志旺却病倒了。

2015年农历腊月二十六,正好赶上立春。平时雇佣的保姆回家过年去了,晚上六点多,老人突然发病,喘得厉害。张志旺赶紧给河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母亲的主治医师打电话汇报病情,医生害怕病情加重,不建议连夜送到医院,并教给张志旺如何自己处理。为了让母亲呼吸顺畅一些,张志旺跪在床边,用双手托着母亲的上半身,一会儿向上,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隔几分钟,就得变换一次。感觉母亲有痰时,就赶紧拍后背帮助她咳痰,然后拿专用软纸,从喉咙里把冒出的痰一点一点地抠出来。就这样,从晚上七点半到第二天早晨六点,张志旺在床头跪了整整11个小时。天亮之后,张志旺马上带着母亲去了河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在重症监护室住了十几天才转危为安。

2016年夏天,张志旺的母亲在下台阶时不慎摔倒,摔成了胯骨骨折,住院期间张志旺日复一日的给老人喂饭、擦脸、洗脚、换尿管,硬是一个人坚持了三个星期,整整21个日日夜夜。出院后不久,由于母亲长期卧床,加上正值盛夏,老人又患上了褥疮,这是一种被农村人称为“受罪的皮肤病”。为了能给母亲尽快治好褥疮,张志旺四处寻访名医,武邑的膏药,南皮的草药,黄骅的偏方......只要听说那里有治褥疮的名医,张志旺就去哪里。“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半个多月的苦苦寻访,张志旺终于在南方找了一种适合母亲的治疗方法,每换一次药就要花5000多元。慢慢的,被农村人视为“好不了”的褥疮,在母亲身上竟然奇迹般的治愈了。

“卖房救母”感人至深传佳话

2016年9月10号,张志旺母亲哮喘的毛病再次复发,他驱车连夜赶回冀州老家,再次带母亲住进了冀州的医院。这次哮喘发作更加厉害,老人一度心脏骤停,医生建议必须住进重症监护室,但费用也是惊人,张志旺没有丝毫犹豫,把母亲抱了进去,一住就是6天。从重症监护室出来没多久,又住了进去,第二次住了9天。由于前期给母亲治病已经花了不少钱,两进医院,两次住进重症监护室15天,每天小一万的费用,粗算下来,为给母亲看病已经花费近20万元了。

“再这样下去,已经没钱给母亲治病了......”何去何从,张志旺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你娘年轻时跟着你也享福了,村里的乡亲们谁不知道你是个孝顺的好孩子!”“别要强了,小旺,你已经尽力了!”家里的亲戚们实在心疼张志旺,有的就劝他放弃。“不要啥也不能不要娘,丢啥也不能丢良心!”张志旺最终还是选择了给母亲继续治疗。为了能筹钱给老人治病,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卖房救母。9月中旬,张志旺毅然决然地把石家庄的房子卖掉。

然而,张志旺的孝心最终还是没能留住母亲的生命,当年冬天,被张志旺悉心照顾了20多年的老母亲,永远离开了他。“好多人笑话我卖房子傻……我想,傻就傻吧,谁让她是生我养我的亲娘呢,即使再选择一次,俺还会卖房子的!”张志旺擦了擦眼角的泪水,饱含深情的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为兄嫂养老送终

如果说张志旺尽心尽力照顾母亲是“大孝”,那么他伺候患病的嫂子,并且为嫂子养老送终,就算是“大义”了。

早在2003年,张志旺的二哥因为脑血栓瘫痪在床,而仅比母亲小一岁的二嫂,也是身体很不好,同时患有肺心病、气管炎、糖尿病等疾病,两人也没有孩子。张志旺在照顾母亲的同时,又肩负起照顾二哥二嫂的担子,三个病人把他累得分身无术。2005年,瘫痪在床三年的二哥去世了,张志旺继续照顾病重在身的嫂子。小到打扫房间、换洗衣被、准备生活必需品,大到求医问药、医院抢救,张志旺像对待母亲一样对待嫂子,有的地方甚至超过了母亲。2008年嫂子临终时,虽然已经说不出话了,但是眼睛一直看着志旺,眼神里满满的都是感激。出殡时,是张志旺为嫂子摔瓦、打幡、送终。当时,河北电视台、燕赵都市报等媒体都相继报道了张志旺照顾嫂子的义举。

勇擒杀人歹徒,彰显英雄本色

2003年,全国公安机关统一开展“春雷行动”,当时的冀州公安局接到群众举报,一名安徽籍杀人犯在距离冀州不远的石家庄地区晋州一带活动,经过刑侦部门细致排摸,最终锁定了犯罪嫌疑人潜藏在晋州市的一家砖厂内,随即决定实施抓捕,但为防止打草惊蛇,冀州公安决定“单刀切入”,不派大量警力参与。

由于张志旺是特种兵出身,练就了一身擒拿格斗的好本领,于是当时的冀州公安刑侦部门负责人找到了张志旺,想让他协助配合实施抓捕。张志旺二话没说,爽快的答应了。当年4月28日,张志旺随同冀州公安干警奔赴犯罪嫌人潜藏地的晋州砖厂。为防止犯罪嫌人起疑心,机智的张志旺乔装成外地客商来工厂洽谈生意,在取得砖厂老板的信任后,他有了接近犯罪嫌疑人的机会。当天中午,张志旺利用犯罪嫌疑人吃午饭放松警惕的机会,趁其不备、突然出击,三拳两脚就把犯罪嫌疑人制服了,并一路同行和随行的公安人员一道将犯人押解回了冀州。

   回到冀州后,张志旺赤手空拳擒拿歹徒的消息传开了,大家纷纷为家乡拥有这样一位见义勇为的英雄感到自豪。当地公安机关也决定给予张志旺物质嘉奖和公开表彰,但张志旺谢绝了。他平静的说,这是一名退伍军人应尽的职责和使命……

收留迷路老人,待之如至亲

2007年初冬,一位暂住在冀州镇大齐村的内蒙古老大妈去市区赶集回来,因为大齐村和王明庄村都在省道郑昔线上,老人没有记住进村的路口,就步行沿线一直走,走到了王明庄村,晕倒在了村口。许多村民在村口看热闹,谁也不敢动她。张志旺挺身而出,把老人背到自己的学校里,并找来大夫,才使老人苏醒了过来。因为语言不通,彼此都听不懂对方说话,一时半会儿也找不到老人的家人,张志旺就先收留了她,一边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一边四处打听老人的家人。一直到半个月后,张志旺才和老人的女儿、女婿联系上。

原来,老人和女儿、女婿都是内蒙古人,老人跟随在冀州打工的女儿、女婿居住在大齐村。在这半个多月的时间里,张志旺对老人体贴入微,老人也跟他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临走时流着眼泪,依依不舍。老人的女儿女婿掏出两千块钱,要付给张志旺这半月的生活费,被他拒绝了。事后,老人的女儿女婿还专门给他送来一块匾额,一个劲儿的夸赞“好人啊好人!”。

无私救助农村贫困大学生

2016年,王明庄村村民王明坤因家人的一场大病债台高筑。而当年恰逢他的女儿高考结束,王明坤想劝女儿放弃读大学,早点打工挣钱,但女儿一直有个“大学梦”,当年考的分数也不错,为此孩子和家里闹起了矛盾。

张志旺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来到王明坤家,“明坤,咱可不能在孩子的前途上犯糊涂……你放心,这学费我负责到底!”王明坤望着张志旺真诚的眼神,激动的说不出话来。就这样,张志旺主动承担起了王明坤女儿的大学学费,“累计资助了一万元不止了吧,有人笑话我,但我不在乎,现在就希望孩子能早日成才,给这个家庭带来希望!”张志旺平静地说。

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就业脱贫

2018年9月,张志旺得知该区徐家庄乡宋家庄村贫困群众王铁岭一家家境贫寒、生活困难,便想帮一帮这个贫困家庭。9月26日,张志旺买上生活慰问品,第一次赶往王铁岭家,虽然张志旺去之前预想到了这个家庭的困难境况,但实地的走访慰问还是另他深受触动。原来,王铁岭的妻子多年前因病去世,在治疗期间花去了家里的几乎全部积蓄。王铁岭的儿子王延臻2年前参军,今年8月刚刚退伍,回家后一直也没找到合适的工作。今年年初,王铁岭偏偏又患上了严重的腰间盘突出症,无法干一点儿重体力活儿,令这个本就不幸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了解到王铁岭一家的实际困难后,张志旺当场决定帮助这个困难的家庭度过难关!

张志旺意识到要想让这个贫困的家庭彻底脱贫,不仅仅是简单的送点慰问品、捐点钱那么简单,还必须增强王铁岭一家自己的增收致富本领。“要想脱贫,首先就要让孩子早点就业,给家里增加收入!”张志旺决心从帮助王铁岭的儿子王延臻早日找到一份儿称心如意的工作做起,由于本地的工资水平比较低,张志旺就想帮孩子在大城市找一份儿收入较高的工作,以补贴家用。

然而,当张志旺把这一想法告诉了王铁岭时,却吃了“闭门羹”。原来,王铁岭由于长期贫困、思想保守,总害怕孩子在外地会上当受骗,说什么也不同意让孩子出去打工。见到王铁岭思想上有“疙瘩”,张志旺没有就此罢休,而是三番五次的带着礼品,主动找上门儿来给老王做工作,有时帮着他做做家务、干干农活儿,有时给他讲讲最新的扶贫帮扶政策,还有时给他聊聊大城市的发展机遇……“王大哥,我也曾是一名退伍士兵,孩子有过部队的历练,在外面独立工作生活,完全没有问题!”张志旺一次次不厌其烦的开导,终于让老王思想转过了弯儿。“志旺,俺看出来了,你是真心实意想帮俺,孩子托付给你,俺放心,我信你!”王铁岭最终同意了让孩子去外地工作。

张志旺曾是一名特种兵,退伍后开过保安学校、办过农民职业培训班,与一些大城市的保安公司有过业务往来,在征求了王铁岭儿子的意见后,决定帮助他找一份儿保安的工作。但毕竟孩子要在外地工作,为了让王铁岭和孩子真正放心,张志旺还专程去了外地几家保安公司去考察,经过认真的对比选择,最终决定送王延臻去天津的一家保安公司工作。“一个月工资3000多,管吃管住,还给孩子上保险,您满意不,王大哥?”当张志旺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王铁岭时,王铁岭高兴的合不拢嘴儿,连声说:“满意,满意!”

10月16日,对于王铁岭一家来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天,因为他的儿子王延臻要正式离开家乡去外地工作了,由于孩子没出过远门,张志旺决定亲自送他去天津。“王大哥,这家保安公司的经理跟我是老朋友,孩子在那里工作,就跟家里一样,您就放心吧!”临行前,张志旺的一席话,让王铁岭感动的热泪盈眶,“志旺,我就信你,你对我们家的恩情,俺和孩子一辈子也报答不清啊”王铁岭和儿子一起给张志旺深深的鞠了一躬……“王大哥,就凭这句‘我信你’,我说啥也得把孩子安顿好了,咱不能辜负您的信任啊!”张志旺憨厚的笑着。

现如今,王铁岭的儿子在天津工作已经满一个月了,工作十分满意舒心,还经常在微信上给张志旺分享他在天津的工作生活近况。前几久,王延臻还顺利地拿到了第一个月的工资,这个贫困的家庭逐渐迈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王铁岭逢人就说,是恩人张志旺让他看到了生活的新希望……

义务清渠“解民忧” 幸福之水“润农田”

2019年2月,张志旺得知村里的水渠年久失修,严重影响春灌备播,便自掏腰包请来施工队为村里修缮水渠。为确保水渠质量,从渠道的宽度和深度到渠道的加固和加长,张志旺一丝不苟的监督着每一个施工细节。

紧张的12天修缮,张志旺硬是坚持在田间地头值守了12天班,直至水渠高质量修缮完成,得到了村民们的一致赞誉。

路正长,张志旺在坚守!

微信图片_20200812154417.jpg


分享:
全部评论
    热门推荐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