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坚持眼睛向下,面向基层,把力量和资源向基层倾斜投放,把广大职工凝聚在党的周围。
习近平
人物简介:黄京生,男,53岁,华北油田采油一厂西柳作业区西柳10转油站站长。他以站为家,扎实苦干,带领全站员工履职尽责、挖潜增效,先后实施140多项创新成果,直接经济效益达近千万元。先后获得河北省优秀企业基层管理者、华北油田榜样、华北油田十大道德模范、华北油田公司优秀共产党员、任丘市道德模范等多项荣誉,并在2017年入选“善行河北•河北好人”年度人物。他所管理的西柳10转油站也多次被评为公司标准化示范队站和铁人式队站。
一个人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
一个人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
他是同事眼中的主心骨,是领导心中的顶梁柱。别人不会的,他会!别人会的,他精!
工作三十五年来,他始终坚守着“为祖国献石油”的信念,扎根一线,以站为家,在平凡岗位上,勇于创新,用忠诚尽责的行动,生动践行了新时代石油人的责任与担当,让“苦干实干”“三老四严”的石油精神”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苦干实干,没有爬不过的坡迈不过的坎
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黄京生认为一切困难挑战都是石油人锤炼意志、塑造品格的“磨刀石”,只要把功夫下足,苦干实干,就没有爬不过的坡、迈不过的坎。
1983年,受老石油父亲的影响,18岁的黄京生成为采油一厂雁大站输油队的一名集输工。从那时起,他就暗暗下定了决心,“要像父亲那样的石油人一样。干,就一定要干出样子来!”在雁大站他工作17年,拿过16次先进。
2000年1月,由于技术过硬,精通管线流程布局,黄京生被抽调负责西柳联合站改扩建。那一刻起,他克服一切困难,把满腔热情投入到这里,从事踏勘地形、结合实际修改设计方案等事无巨细的工作,一直盯在现场。他对管网走向的熟悉就像熟悉自己一样,被人称为大站地下管网“活地图”。
2008年,由于工作出色,他被任命为西柳10转油站站长。这个站有员工27名,其中24名是女性,负责4个计量站和80口油水井的伴、注、输工作。面对一个女同志多的老站,他没少费心思,被人问及累不累时,他总是不好意思,“其实也没啥,只不过想办法把本职工作干好而已。”
智能化建设别人是统一干,他却是自己干!虽然很土,但很实用!之前,加热炉员工值班,每半个小时要到加热炉房观察水位、监测用水量,晚上值班更是苦不堪言,频繁往返在操作间和值班室。黄京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利用旧监视器和视频头,自行设计安装了一套可监控的智能化监测系统,员工不出值班室就能清晰看到加热炉的水位和温度。他又一鼓作气,利用涡轮增压的原理,在加热炉制作了一个集风管道装置,再次降低员工劳动强度。
熟悉黄京生的人都知道,他身上那么一股韧劲儿,再难的问题,让他盯上,准能破解。
提起西柳102-19平台“电老虎”下岗,工程组组长胡明路至今印象深刻。当时平台的5口边零井用地方电加热,一天耗电1680千瓦时。黄京生现场勘查后,建议把高46-4闲置的一台井口燃气炉装置挪到西柳102-19平台,用五口油井的套管气燃烧进行加热,最终彻底拆除40千瓦电加热器和两个15千瓦加热棒,年节约30万元的电费。
2016底,联合站内换热器运行时间长堵塞后,造成单井回压升高、蹩压、穿孔和刺漏,黄京生利用站内流程简化的时机,增加一套板式换热器反向冲洗流程,实施后单井回压降低0.1-0.2兆帕,同时延长了检修周期。为此,西柳联合站在10年之内不会再产生修理费。
今年4月4日,由黄京生自主设计的采油一厂首座光伏充电桩正式投运,每天发电超过20千瓦时,完全满足了西柳采油站电动车充电与生活区照明的需求。老搭档党支部书记张萍每次提起这个,就满脸自豪。
不等不靠,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做好
“当年铁人‘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在当前石油行业严峻的生产经营形势和前所未有的压力挑战下,每一次尽力解决难题,对我而言,都是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做好的过程。”黄京生说。
站上的每一个旧阀门、旧管线都是黄京生囊中之宝,舍不得随意扔掉。只要一有时间,他就带着站上的员工对废旧设备进行拆解,分类放好,以备应急;兄弟单位有啥不要的东西也往他那儿送,他们站也成了名副其实的“宝贝回收站”。
只要看到员工在工作中干活费劲,黄京生就想办法尽快解决问题。他的140多项创新项目,制作简便、使用方便,有效降低员工的劳动强度,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提起黄京生站长,注水岗位长韩慧娟很是感慨。“黄站特厉害!小到一颗螺丝、一个阀门,大到‘拌、注、输’设备、生产流程,只要你能提出来,没有他整不出来的!”
发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让员工工作方便又省心。200多斤的油料桶,两名男员工抬起来都很费力。黄京生就利用杠杆原理,在桶盖安装阀门,两端固定,放到油桶,再开阀门,给架子装上两个小轮子,让女员工操作起来也很轻松。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他利用废旧材质制作的小吊车,最大吊重能达到200多公斤,两个女员工也能样轻松拿下50公斤阀门更换工作。
在站内,他还做了很多移动小车,实实在在减少了员工劳动强度。“红旗”车是作业区治安组缴获倒油分子的盗油车,他给它拆装重新改造,到作业区“领料”。小“吉普”车是两辆废旧电动车改装的,加了小车斗,一些工具可以放在里面,让员工少跑很多路。
什么难事,只要找到黄京生,他都义不容辞。2017年底,采油一厂保卫科管线防腐探测仪器出现开机困难、频繁死机等现象,联系厂家后得知需要维修费8000余元,且修理周期2个月。黄京生知道这个消息,主动请缨,三天时间就修复管线防腐探测仪器,仅花费采购配件53元,大家知道后纷纷向他竖起了大姆指。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业区成立黄京生创新工作室,他带着他的创新团队反复试验,研制出治理油井套管上窜专用工具,有效解决了“套管上窜”后造成井口位移和晃动的安全隐患。
今年1月中旬,黄京生带着他的创新团队又新研制了“耐低温压力传导装置”,有效解决了北方冬季裸露在外的压力仪表读数不准确或冻坏刺漏事故。目前,该装置已经定型批量推广应用,并申请了国家专利。
追求卓越,用石油精神打造亲情队伍
积跬步而千里,累小胜以大成。黄京生认为,“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就必须有一支用石油精神武装起来的队伍,用担当诠释忠诚,用实干诠释尽责,用有为诠释履职!”
从2000年负责联合站改扩建现场那一刻起,黄京生就把满腔热情投入到这里。在他的眼里,站上的32名员工除了是工作上的同事,更像是一个大家庭里的兄弟姐妹,员工的冷暖他常常挂在心间。
在西柳10转油站的中央,有一个开着美丽荷花的池塘,池中悠然游着锦鲤,让人感觉整个小站生机盎然。据黄京生的老搭档站党支部书记张萍介绍,当初站内雨水和注水泵回水没有地方排放,黄站长反复思考试验,就有了这个开满荷花的集水池。
工余时间,黄京生带着员工将集水池周围地面,整理成一畦畦长方形的菜田。这样,食堂剩的饭菜喂鸡鸭和山羊,粪便可作花草、蔬菜肥料,集水池内的水用来浇菜地,形成绿色循环的生态链。员工们在紧张单调的工作之余享受到田园耕作和养殖的乐趣,大伙儿心情舒畅快乐,工作起来更有干劲了。
提起黄京生的“笑脸”工作法,大伙儿忍不住为他点赞!每天交接班时,由值班干部对站内设备进行全面巡检,发现问题贴“哭脸”,表示需要整改,贴“笑脸”以示鼓励。当班员工对存在问题整改后,每天下班前,将“哭脸”交给值班干部,对处理不了的问题及时上报,做到衔接有序,既查到了问题,又顾忌了员工面子。
西柳10转油站因为女同志多,还有一个老“传统”,就是当班女工在“三八”节会收到节日礼物。今年的“三八节”,站长黄京生给各岗女工送上了穆桂英的玩偶摆件和幸福寓意的扶朗花作为节日礼物,他解释说:“穆桂英是事业和家庭的完美代表,我们石油女工和她是一样的!”这让每一个接到礼物的女员工,心里既自豪又幸福。
2015年7月30日,西柳10转油站因为黄京生,获得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黄京生站”。同年11月,油田公司专门在该站召开了全公司油气生产单位可视化管理提升现场推进会,观摩推广了先进做法,吸引了成批的慕名者参观学习。这个多功能家园式联合站,让每一个前来取经的同行们都赞不绝口。
今年4月13日,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全国委员会巡视员王新纯一行到黄京生站实地调研,对他们站随处可见的小改小革、关爱员工的具体做法,频频点赞。
如今,说起自己的联合站,黄京生站的每一名员工脸上都满是自豪,总是会不自觉地说“咱家的……”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35年,黄京生将“我为祖国献石油”装在心中,身体力行“苦干实干”“三老四严”的石油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生动演绎着新时期石油人的独特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