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坚持眼睛向下,面向基层,把力量和资源向基层倾斜投放,把广大职工凝聚在党的周围。
习近平
网站群
微信矩阵
十月初的钢城,暑气已消,2#转炉前热浪翻涌。炉口喷吐着炽烈的火焰,挡火门一次次起落,在钢水映照中仿佛一道坚毅的屏障。然而,在这幅火热的生产图景背后,却藏着一处令人揪心的隐患——挡火门电缆高悬于距地面近六米的位置,长期受高温炙烤,绝缘层老化破裂、短路放炮等故障频发。每一次维修,都需搭设脚手架,三名检修人员耗时半个班次才能处理完毕,不仅劳动强度大、安全风险高,更严重制约转炉冶炼节奏。
这一切,被炼钢事业部转炉点检作业区电气点检员韩民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10月3日一早,他攥着故障记录本,再次站到2#转炉前。安全帽下的目光如炬,紧紧追随着那段如同“火龙”般蛰伏在高处的电缆。“必须把它‘请’下来!”他在心里默念。
一场针对挡火门电缆的“降压改造”攻坚战就此打响。韩民旺主动请缨,牵头成立改善小组。他首先带领组员实地丈量,从挡火门执行机构到控制柜,每一段距离、每一个弯角都精准记录。他们发现,原电缆路径正对炉口热辐射最强区域,环境温度超200℃,且安装位置过高,检修极其不便。“症结就在于高温和高位,”韩民旺在分析会上斩钉截铁,“我们的目标就是让电缆‘远离火源、降低身高’!”方案既定,改善小组立刻行动。第一步:精准丈量,备线穿管。 韩民旺与同事杜爱国利用生产间隙,拉着卷尺反复核对新路径的尺寸,精确到厘米。新的电缆选用了耐高温阻燃型,并全程穿入厚重的金属防烫管,如同为电缆披上坚固的“盔甲”,从根本上抵御高温烘烤和机械损伤。第二步:优化路径,低位安装。 这是改造的核心。他们摒弃了原有过炉顶的高空路线,重新选择了一条远离炉口火焰、沿侧方钢结构柱敷设的新路径。新的安装位置降至距地面仅2.5米的高度,且避开高温辐射区。韩民旺手持电钻,亲自在钢梁上固定桥架和管卡,每一个螺栓都拧得坚实可靠,确保电缆稳固无忧。第三步:精准接线,调试优化。 在新电缆敷设到位后,韩民旺小心翼翼地对每一根线芯进行剥线、压接、绝缘处理,核对相位,确保万无一失。送电试车那一刻,所有组员都屏息凝神。挡火门平稳升起、落下,动作流畅,控制柜指示灯显示正常。韩民旺又拿着红外测温仪反复测量新电缆运行温度,较改造前降低了足足80℃。
验证效果立竿见影。改造完成后,挡火门电缆故障率骤降为零。以往需要搭脚手架、耗时4小时以上的维修已成为历史,现在一旦需要检修,检修人员站在地面或借助简易平台便可轻松操作,处理时间缩短至1小时以内,极大保障了转炉的连续高效冶炼。经测算,此项改造每年可减少费用6万元,更消除了高空作业的重大安全风险。
望着2#转炉那重新稳定、高效运行的挡火门,以及那排规整地固定在低温区的电缆,韩民旺擦去额角的汗珠,脸上露出了踏实而欣慰的笑容。那不再是悬于头顶的“火龙”,而成了一条被驯服的“能源动脉”,稳稳地守护着钢水的奔流,也守护着炼钢生产的平稳与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