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坚持眼睛向下,面向基层,把力量和资源向基层倾斜投放,把广大职工凝聚在党的周围。
习近平
网站群
微信矩阵
金秋的钢城,虽褪去了盛夏的酷暑,但转炉平台之上依然热浪袭人。铁水奔流,天车穿梭,轰鸣声中流淌着钢铁生产的磅礴节奏。在这幅钢铁画卷中,每一个设备的稳定运行都至关重要。然而,1#KR铁水车上的报警灯,却因其安装位置过高、警示效果微弱,如同一盏“看不清、够不着”的模糊灯火,成为威胁安全生产的潜在短板,更让每日与之打交道的电气点检员刘立爽眉头紧锁。
KR铁水车承担着铁水预处理的重要任务,其运行安全直接关系到整条产线的顺畅。报警灯虽是小型附件,却是保障区域安全的关键“哨兵”。原报警灯安装于车体高处,不仅可视角度差、亮度易被环境光淹没,一旦出现故障,更换更需攀爬登高作业,费时费力且风险极高。“灯亮了也看不清,坏了还得折腾半天”,一线操作工张国成的抱怨深深触动了刘立爽。作为炼钢事业部转炉点检作业区的一名电气点检员,他深知,这看似细小的问题,背后关联的是实实在在的安全与效率。
“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在10月中旬的班组例会上,刘立爽语气坚定。他指出,改善的目标不仅是“亮起来”,更要“看得清、换得易”。于是,自9月29日起,一场由他牵头、针对报警灯的精准改善攻关迅速启动。
刘立爽带领攻坚小组扎根现场,持续跟踪铁水车作业全过程。他们用光照度仪测量不同位置的光线强度,用角度仪分析行车与人员的视线关系,系统记录报警灯每一次触发响应效果。通过连续数日的“测、记、析”,小组精准定位三大痛点:安装位过高导致盲区、灯源亮度不足、更换流程复杂。基于此,刘立爽创新提出“降高度、增亮度、简结构”的三步改造策略。
首先,重新选位是突破的关键。他们彻底放弃原有高位安装方式,综合考量操作工视角、天车行进路线及设备干涉情况,将报警灯重新布设于车体侧前方1.6米高度处。新位置实现了多区域无遮挡可见,同时彻底避开高处结构,使雷雨维修员站在地面即可完成更换操作。
其次,针对警示效果,他们将原普通灯泡更换为高亮度LED频闪灯,具备红色闪烁功能,显著提升辨识度。同时加装低频蜂鸣器,实现声光一体报警,即便在嘈杂环境中也清晰可辨。
最关键的一步,是对安装方式做减法。新灯座采用强磁吸附配合快插接口,实现了“手放即吸、一拔即换”,无需任何工具辅助,更换时间由原来攀高断电作业所需的30分钟缩短至不足30秒,大幅提升维护效率,杜绝高空作业风险。
改造那天,刘立爽半蹲在铁水车旁,一手持灯、一手握图纸,反复调整最终角度。额角的汗水滴落在工具包上,他顾不得擦,眼神始终专注。当第一盏新报警灯发出清晰而强烈的红光,平稳而穿透嘈杂响起警示音时,现场响起一片叫好——这颗焕然一新的“安全眼睛”,终于真正明亮起来。
成效立竿见影:新报警灯自投用以来,未发生一起因警示不清接近铁水车险情,更换效率提升98%,职工一致反馈“清晰可见、抬手能换”。这一项并不高昂成本的改造,不仅显著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年节约维护工时及设备停时成本更预计达3万元。
没有惊天动地的宏大叙事,但刘立爽与他团队的这次革新再次印证:真正的匠心,正源于对细节的执着、对隐患的零容忍。那盏终于亮得彻底、触手可及的报警灯,照亮的不仅是钢铁洪流中的安全通道,更是一位普通点检员用专业与担当守护生产的初心。